來源:經濟日報


2018年5月11日 12:00

新界收地屢遇抗爭,政府昨公布清拆補償及安置新安排,包括免審查的上樓資格,現金特惠津貼上限加碼至120萬元,希望「拆牆鬆綁」,加快釋放新界東北等發展區逾16萬伙供應。

近年收地拆遷問題拖慢了新界東北、橫洲1期發展,當中補償及安置問題成為關鍵因素。

發展局昨宣布,受政府發展清拆影響的寮屋戶特惠補償及新安排。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指新方案主要涉及5大方向,包括以新方案取代現時劃分為一般項目及特別項目的不同賠償方案,作為劃一處理,並且改變安置補償的計算方式。

在安置上樓方面,房協現時提供免入息、資產審查的安置安排,但規定該寮屋住戶須在凍結登記前連續居住至少10年,新方案將下調至7年。住戶將安排居住在粉嶺百和路、洪水橋的安置屋邨,預計2023或2024年入伙。

至於不符合7年免審查上樓資格的居民,由原本不合資格領取特惠現金津貼,政府將領取津貼門檻由10年降低至2年,金額亦由原本4.8萬至60萬元,放寬至6萬至約120萬元。

棕地經營者 領津貼門檻降

由於近年新界工廠、「豬欄」等非住用構築物,有不少轉為劏房等住用用途。政府亦修訂上述安置及特惠津貼住戶的覆蓋範圍,由原本只限居住在登記寮屋的居民,放寬連同居住在登記非住宅構築物的居民亦能受惠。

其餘措施則包括加碼搬遷津貼的金額,並放寬至所有受清拆影響的住戶,以及棕地經營者所得的特惠津貼領取資格,由規定至少經營10年,縮短至最少7年。

有關措施將加重房委會、房協提供公營房屋的負擔,並增加政府賠償公帑支出。黃偉綸稱,推出措施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拆牆鬆綁,加快清拆程序,釋出更多土地供應。

東北發展區 涉16萬伙供應

黃偉綸以新界東北、洪水橋、新界北等多個在未來15至20年落成的發展計劃為例,預計須處理8,000住戶,賠償開支將受上述措施影響增加2.4億,至5.5億元,但相較有關項目所能提供數以十萬伙供應,只是相對小數目。

事實上,單計新界東北、洪水橋及元朗南涉及遷拆的發展區,已合共提供16萬伙供應,還未提及可供35萬人居住的新界北發展區。

政府計劃在本月底就新措施提交立法會介紹,期望7月獲立法會財委會通過,方案的追溯期至昨日生效,首個受益的方案將會是元朗橫洲1期項目。


<< 返回